評《長恨歌》
今天看了《長恨歌》的 DVD。不喜歡故事太零碎,很多事情都只是蜻蜓點水,人物之間的關係、各人的性格都沒好好 build up。相信王安憶的原著小說會比電影好看得多。
電影本身固然拍得美輪美奐,每個畫面均經過悉心安排,連最細小的導具都造得一絲不苟。無奈導演在說故事時有點妹仔大過主人婆,太著重調度卻忘了戲中人才是電影的核心。飾演王琦瑤的鄭秀文在本片的演出比以前有明顯進步;但個人認為她的演技尚未夠資格問鼎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的提名。
電影的一大敗筆是鄭小姐講普通話的口音,令我實在無法相信她是在演一位上海姑娘。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委員不會中文,所以未有察覺此失敗之處,可以理解。一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是琦瑤帶明遜到程先生家吃飯,跟麗莉久別重逢相擁而哭那一幕。鄭的演出非常突兀;那個點頭的動作令我覺得《長恨歌》好像一下子變成《瘦身男女》。唯有嘆一句鄭秀文還是太現代,五、六十年代不了。
看《長恨歌》的時候不時想起電影《西西里的美麗傳說》﹝Malena﹞和名著《包法利夫人》﹝Madame Bovary﹞。Malena 跟琦瑤一樣在大時代之下身不由己;只是 Malena 比她更不幸更沒有選擇的餘地。Madame Bovary 則是浪漫到底,至死不悔;那種不甘寂寞,愛情至上與琦瑤如出一轍,但Madame Bovary 又好像比琦瑤幸運一點。
琦瑤選擇當人情婦的橋段又有《大紅燈籠高高掛》的影子。看來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以女子為生存、為愛情出賣自己為題的故事。無論是被迫還是自願,她們的故事永遠是個悲劇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